找到相关内容353篇,用时7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于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铨释学考察

    宇井伯寿在〈阿含□成立□关□□考察〉曾经举出十五种说法,包括(因三转十二行而有的)四谛知见、四禅三明、四念处、五取蕴味患出离、五根集灭味患出离、四神足、圣道、十二因缘、圣求(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无秽...强调的正道修行法而已。无论如何,就算“缘起”原非佛陀悟道的实质内容,它在佛法所占据的份量可以说是最为重大,特就佛教教义的历史发展言,没有一项言诠出来的佛法能像缘起说那样,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力量与...

    傅伟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5146292.html
  • “正性离生”概论

    等。  从经典中,可整理出上述四种与法相关的论议形式。“论阿毗达磨”的内容,是佛陀自证而为众宣说的“法”──四念处…圣道支,也就是修证问题。以圣道为项目而进行论究,称为“论阿毗达磨论”。...为适应有情而方便开示。佛的开示教授,是以圣道为中心,而引人趣向解脱的(如《转法轮经》所说)。佛法流布在世间,若要言其功效及功用,大概不外乎令修学者“转凡成圣”、“离迷启悟”而成就圣道。但是,由佛法的...

    释成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70746315.html
  • 涤华禅师行略(2)

    知道诸法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磐寂静的三法印,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;他如果不修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的圣道,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,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。我们为了不要使自己...者,更莫能证,焉能得其妙用耶?所谓悟与不悟,有天渊之别。而非凡夫之所能知、之所能见、之所能明、之所能觉也。欲想得入悟证道义者,当放尽识心相。放识心相者,无四相也。然而,世俗之善,多含苦之意。所谓得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1146320.html
  • 《净度三昧经》与人天教

    “心端意正,行合道化,死得上天。奉持五戒、十善行、十法本斋、四恩、四等,入圣道、空、无相、无愿,死得泥洹。是为最乐。爱欲为苦本。”(行139~行196)  闻佛之言,五百美女发无上正真道意,求作沙门...善恶因果,极恶者堕地狱,中恶者堕饿鬼道,劣恶者堕畜生道。因此佛为之而说五戒、十善、四禅、定,类五常(仁义礼智信)之教而令持五戒生人道中,修十善及布施持戒生六欲天,修四禅定生色界、无色界。是即人天教...

    姚长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5947260.html
  • 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

    五根五力七觉分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,亦名菩萨粗业。……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,须食与食,须衣与衣,乃至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,亦教化人种种布施,持是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,回向净佛32页 国土故,持...鸠摩罗什译‘妙法莲华经’卷四、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偈颂中“当得斯净土”(注1)的梵文是ksetravara,意思是殊胜的国土,而卷五、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“我净土不毁”(注2)的梵文原语则是ksetra,其意是...

    慧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4847385.html
  • 四阿含经:“六大”、“十八界”、“五蕴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四法本末”的“如真”实在论

    如是,得古仙人迳,古仙人迹,古仙人去处,我得随去。谓圣道,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,我从彼道,见老病死,老病死集,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,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,行集行灭行灭道迹。我于此...灭道迹?谓圣道,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”。  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,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,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。如是说已,入室坐禅。时众多比丘,世尊去后,即共议言:世尊向者,略...

    程文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1547455.html
  • 修证篇概论

    有时也会进入“无记心”状态,故如来答问必经思惟,且“圣道是正法轮,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”,乃至“佛所说经非皆了义,佛自说有不了义经”等。又由于“圣道是正法轮,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”,故而提婆达多唱说“五法是道”,名为破法轮(大正二七?六○二中)。由此,也可以演申出:倘佛弟子不以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647483.html
  • 大乘禅波罗蜜“止观法要”之抉择(1)

    以方便力断众生爱结,安立众生于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、四念处,乃至圣道分,空、无相、无作三昧。……自行禅那波罗蜜,教人行禅那波罗蜜,赞禅那波罗蜜法,亦欢喜赞叹行禅那波罗蜜者。……自入初禅,教人入...一切,忍而不证,直至佛地方得功行圆满。”这是为何在《般若波罗蜜经》等大乘经法中,佛亦教授四念处、圣道分道品;更没有说三十七道品唯是小乘法的原因。所以在《大智度论》中接著反问:“在何处的大乘经说只有声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747484.html
  •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(2)

    研究》,p.43。  3 参阅:《增一阿含经》卷34,〈七日品〉第6经 (大正2,740b20ff. )。  4 道品(ariya-aTThaGgika-magga),又作圣道分、正道分。  5 ...的论书虽没有如《大毗婆沙论》那样的讨论诸家所建立的二谛论,但是,笔者以为:这或许在有部内部的诸论师,对“二谛”这一论题各有所重。而主要是以“四谛”说为探究的对象中心,因此,二谛说才会以“附论”的方式...

    释如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647569.html
  • “心念处”之探讨──以《大智度论》为主(2)

    ,瑜伽学者安慧即明白的提出修习有:增长、生起、惯习、数作等四种解说。而修习的种类由二种乃至十种,不过真正与“三十七道品”有密切关连的唯有十种修习中的第4的四念处、第7的七觉支以及第8的圣道而已。  ...十上经〉(大正1,56a26-28)则列举九种修法,如下所引:“云何九修法?谓九喜本,一喜、二爱、三悦、四乐、五定、六如实知、七除舍、无欲、九解脱。”;该经卷9,〈增一经〉(大正1,58c21-23...

    释如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547579.html